首页 / 金融资讯 / 金融资讯

金融危机十年后全球金融系统安全性提升

时间:2018-10-11 来源:精工小贷 浏览量:2514

     本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官网发布了最新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FSR)的第2章分析性章节,在此章节中回顾评估了金融危机10年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成效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状况。IMF表示,全球金融体系在过去10年中不断地朝着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与全球金融危机更密切相关的“影子银行”已大规模缩减,多数国家的金融系统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不过,IMF同时指出,目前全球许多国家的产出仍然低于延续危机前趋势应有的水平。IMF在报告中提示政策制定者需要谨防改革疲劳和自满,未来需要关注危机应对政策的一些副作用,并对包括金融科技和网络安全在内的新风险保持警惕。

     全球金融系统安全性上升

     IMF表示,在金融危机后10年间,全球金融监管框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新的金融框架致力于降低杠杆率和财务顺周期性;遏制资金错配和货币风险;加强对复杂金融体系的监督;修正大型金融机构的处理机制等。在各国的共同推动下,全球金融体系在过去数年间变得更具“弹性”,并持续向低杠杆、高流动、强监管的方向发展。《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的资本和流动性协议以及目前被各国广泛采用的银行业压力测试都是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的积极成果。

     IMF报告显示,与全球金融危机更密切相关的“影子银行”形式已被缩减,多数国家现在拥有了专门的监督机构来监控其对金融系统的风险度。此外,各国对于银行的监管已变得更为严格,尤其是对大型银行,银行风险处置机制得到了改善。金融业的监管显著增强,再次发生类似危机的风险降低。换言之,全球金融体系比10年前更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复苏,但IMF报告指出,目前许多国家的产出仍然远低于假设危机没有发生、延续危机前趋势所应有的产出水平。据IMF统计,2007年至2008年经历过银行业危机的经济体,目前约85%产出水平仍低于延续危机前趋势应有的水平。而未遭遇银行业危机的经济体中,这一比例较小,约为60%。而产出减少的原因在于投资、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不足。据IMF统计,截至2017年,全球各国的投资比危机前平均低约25%,投资疲软带来的是资本存量的不足和技术应用的缓慢。

     全球金融改革面临新风险

     IMF报告指出,过去10年的政策释放了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复苏,金融行业变得更为安全。但与此同时,一些政策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发达经济体长期维持超低利率,累积了金融脆弱性,特别是对监管范围外的非银金融部门。财政政策的大规模使用,使得许多经济体积累了大量公共债务,财政缓冲能力受到削弱。过去的一些危机管理工具,例如美联储直接救赎金融机构,都已不再适用。各方需要重建这些防御措施,为下一次经济衰退做好准备。

     此外,随着对危机的记忆消退,金融市场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逐渐放松警惕,提出取消部分监管新规,金融改革进程倒退也是市场需警惕的一大风险。IMF表示:“防止再次发生金融危机的(监管)改革议程尚未得到充分实施,威胁全球金融稳定的新风险也在不断浮现。”并提示各国需提高警惕,切勿出现“改革疲劳”。

     IMF指出,未来需要关注的金融系统风险包含以下4点。首先,在流动性方面,报告指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推出的流动性覆盖率(LCR)这一标准,但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并未得到广泛重视,对于NSFR的推广仍需努力。其次,在金融监管方面,IMF认为,在不少国家,监管机构依旧缺乏足够的权力和金融工具来限制非金融公司和家庭部门的杠杆积累。这一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再次,针对“影子银行”和市场融资,IMF指出,各国在削减“影子银行”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未来仍需努力,必要时还需要建立针对非银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工具。报告称:“在许多国家,例如新兴市场国家,‘影子银行’的快速增长可能会给金融系统的其他领域带来风险。”最后,在银行监管方面,金融危机后,各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大型银行股东在对银行的处理中承担更大的成本,未来如何改善这一改革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成为一项特殊挑战。

     在报告的结尾,IMF指出,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可能转移到新的领域。金融科技和网络安全等新领域的监管应成为重中之重,监管者必须对风险的演变保持高度警惕。没有任何监管框架能够将危机的可能性降至零,因此,监管机构需要保持谦逊。